来源: 本站 作者: 管理员 点击: 日期: 2019-06-15
病人奄奄一息地被送进医院,医生护士疾步赶上前抢救……医院紧急部门给人的上述印象其实不是完全实况,实际情况是:到本地医院挂急诊的人当中,高达六成属于非紧急情况,并不需要急诊服务。
樟宜综合医院、国大医院、陈笃生医院以及中央医院的数据显示,
到急诊部门要求医疗的‘病人、伤者’当中,高达六成无关紧急,并不需要急诊服务;
在2010年投入服务的邱德拔医院的数据则显示,每3.6分钟就有一人走进急诊部门。
急诊室常满,加剧了公共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;
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不需要看急诊的人都往医院跑?
实况报道
病人奄奄一息地被送进医院,医生护士疾步赶上前抢救……医院紧急部门给人的上述印象其实不是完全实况,实际情况是:到本地医院挂急诊的人当中,高达六成属于非紧急情况,并不需要急诊服务。
这些病人大可自行治疗,或到普通诊所找家庭医生,可是他们宁愿到医院看急诊,让原本资源就很紧张的公共医院面对更多压力。
医院得优先处理紧急病人,这样一来,非紧急病人就得等,有的甚至要等上五六个小时。
樟宜综合医院的急诊部门是这一现象的最佳缩影:每天平均候诊人数从2006年的383人增至今年1月的463人,增幅达20%,比起十多年前更是翻倍。这些病人中,56%是非紧急情况,同样情况在国大医院是60%,陈笃生医院是46%。中央医院紧急医学部门主任王怡玲高级顾问医生透露,他们的急诊科每天看400多人,超过一半为非紧急情况,这类病人过去两年增加了4%。
卫生部指出,去年六家公共重组医院有78万5000人次求医,过去五年,每年以5.4%的速度增长,当中超过一半病情属于轻微或中等。
上门要求急诊大致分三种
各医院把非救护车载送、选择自己前来紧急部门的非卧床(ambulatory)病人大致分三种:最严重的称P1,最不严重的称P3。非紧急情况属于P3,病人很多只是肚子疼、发烧咳嗽或一些皮外伤,家庭医生对这些病况了如指掌,有足够能力从容应对,当中大约仅仅5%需要住院。
急诊部门的高峰通常在星期天晚上、星期一以及公共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。另外,季节性疾病如流感和骨痛热症肆虐时,急症部门需求也激增。在2010年H1N1流感期间,樟宜综合医院一天内有将近800人求诊,很多是直接从机场赶来。在2010年才投入服务的邱德拔医院每天看400人,每3.6分钟就有一人走进急诊部门。
急诊人数最多时段是早上10时到晚上8时,这个时段也是私人诊所和综合诊疗所营业的时间。
社会结构改变与医疗常识误读
导致更多人要求急诊
为什么这么多不需要看急诊的人要往医院跑?
或许这与新加坡社会结构的改变有关。以樟宜综合医院来说,东部唯一的这所公共医院的病人来自勿洛、淡滨尼、白沙、后港、盛港和榜鹅,服务地区(service catchment)人数十年内从70万人增加到180万,翻了超过一倍。
樟宜综合医院急诊科首席高级顾问医生莫汉(Mohan Tiru)副教授说:“十年前,癌症病人可能活五六年,现在可活十多年,人们也更长寿。”
另外,一些病人缺乏医疗常识,病急乱投医,挂急诊成了他们首选的救命稻草。
国大医院急诊科主任、高级顾问马尔肯副教授说:“这些病人焦虑起来,以为医院设备人手更齐全,能得到较好的照顾。”
事实上,许多家庭医生训练有素。有11家诊所的东北医疗集团董事林锦寿医生说,紧急部门多数是较年轻的受训医生,反而是家庭诊所的医生往往更有经验。“处理简单割伤在医院要等上三四个小时,在我们这里只要15分钟。选择显而易见。”
有病人认为,到家庭医生或诊疗所看病可能还是会被转介到医院挂急诊,或是要通过急诊看专科才能获得津贴。这些都不准确。
全年不休,24小时开放的医院急诊科对一些人来说也是庇护所。孤独老人、喝醉的人及打架受伤的年轻人,也是紧急部门的常客。
各医院会在病人就医之前由有经验的护士对他们进行分类(triage),真正危急的病人会得到优先治疗,与日俱增的“伪急诊病人”自然得等更久了。
邱德拔医院发言人说:“我们的医生花60至120分钟拯救危急病人,这攸关生死,所以,我们会看了紧急病患后才看P3病人。”
从挂号到就医,樟宜综合医院的P1病人等候时间中位数是零,P2病人是40分钟,P3病人是80分钟。在国大医院,病情轻微病人得等两三个小时。
莫汉说:“实际上,病人可能等上更久,如果是星期一,可能还得等上六个小时。”
医院新措施应急
医院对这些问题都很清楚,也积极采取措施,比如樟宜综合医院已在急诊部门提供邻近诊所名单,鼓励病人去看家庭医生。保健促进局也展开教育,告诉公众哪些情况可以自医或者去家庭诊所。
周月媛(56岁,清洁工)咳了三个星期,到樟宜综合医院看急诊,等了三个小时,终于拿药回家。属于非紧急情况的她认为,看急诊是她最好的选择。
“我丈夫叫我来这里,因为可以照X光,看肺部有没有问题,我不知道综合诊疗所有没有照X光的(部门)。况且公司只接受政府医院给的MC(病假单),所以我才不去看家庭医生。”
收费划算又不分国籍 急诊部门被滥用?
有医生认为,急诊部门收费划算,病人倾向到医院看病。
目前,公共医院急诊部门的收费划一(约95元至100元),看诊、照X光、验血、包扎及标准药物等“包到完”。
这是政府提供一半津贴后的价格,而且与看专科医生或住院不同的是,在急诊部门,无论病人是什么国籍,收费都一样。
行医22年、曾在综合诊疗所和急诊科工作的家庭医生梁俊杰说,这些治疗项目在综合诊疗所是分开算,虽然也有津贴,但是在急诊部门等于是免费的。
“这样高度津贴非紧急病人,意味着急诊变得比综合诊疗所还要便宜和有效率,容易造成滥用。”
卫生部长:划一收费
是为了简化行政手续
是否应该津贴外籍病人也曾多次被提出来,因为这等于变相鼓励他们去看急诊。
卫生部长颜金勇2011年在国会回答时透露,外籍病人只占急诊病人总数的18%,政府给他们的津贴每年为1400万元,只占政府给公共医院22亿元的不到1%。
他当时解释,划一收费主要是为了简化行政手续,以免耽误争分夺秒的治疗。
也有人提出根据病人收入采取不同收费,不过樟宜综合医院的莫汉副教授认为这行不通,他不希望因为有病人担心收费问题拖延求医。
很多熟悉外国医疗系统的人,常常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为例,希望人们就近看自己的家庭医生。不过,这个论点没有考虑到这些国家地广人稀,医院往往很远。
莫汉说:“我们的医院出地铁站走200米就到了,这为病人提供了不少方便。”
陈笃生医院和中央医院地点适中、交通方便,邱德拔医院则因靠近义顺兵营,因此不少国民服役人员到那里求医。院方吁请这些情况不紧急的阿兵哥到兵营看病,把宝贵资源留给更严重的病患。
24小时诊所撑不下去
本地也有24小时诊所,但是这样的诊所很难经营下去。
卫生部说,全岛目前有17家24小时诊所,这个数字过去10年来没什么起落,但是据记者了解,这期间,有诊所开了又关。
有六家诊所的Central 24-HR Clinic是名单上唯一的诊所集团。董事吴钊恺医生指出,很多人并不知道有24小时诊所。“孩子发烧或泻肚子或呕吐时,谁有时间慢慢找哪里有24小时诊所?”
他说,一些比较新、少人知道的诊所,有时候一整晚才来五六名病人,甚至一个都没有。
他认为费用不是问题,24小时诊所夜诊收费90元,和医院急诊差不多。
据吴钊恺了解,10多年前这样的诊所有很多,但是一些撑不下去。该集团2009年曾在淡滨尼和裕廊西开设两家24小时诊所,现在都已关闭。
一家位于蔡厝港的诊所也因为找不到员工,从去年10月起只营业到午夜12时。
该诊所职员告诉记者:“我自己的孩子发烧时,我也会冲去医院看急诊,就是因为抱着医生会先看我孩子的希望。”
官方应加强推介24小时诊所
吴钊恺指出,保健促进局在向公众宣传不要随便挂急诊时,也应该推介24小时诊所。
百汇班台集团(Parkway Pantai)三家医院(鹰阁、伊丽莎白和百汇东岸)的急诊部门每天有70到120名人求诊,收费比公共医院贵(看诊费75元至130元)。因为等候时间短,近年来也吸引越来越多受保于私人保险的本地人。
也有人建议延长综合诊疗所的营业时间,不过据了解,卫生部暂时没有这个打算。
与此同时,卫生部通过协助及提升以家庭医生为主的基层医疗领域,希望导引更多人看家庭医生。其中,社保援助计划(Community Health Assist Scheme,简称CHAS)就是让持卡者以津贴价看家庭医生,再转介看专科时也能享有津贴。
一些新运作模式如社区保健中心(Community Health Centre)和全科医疗诊所(Family Medicine Clinic)也将陆续投入服务,让家庭医生共享化验和诊断设备。另一项少为人知的计划是让家庭医生直接把病人送去住院,跳过急诊部,但是樟宜综合医院运作部高级经理何碧贤说,每个星期只有一个病人通过这个管道入院。
经营过24小时诊所的许成义医生认为,关键还是要提升家庭医生地位,让他们不再被视为医院医生的“穷表哥”(poor cousin)。
他认为,近年来租金高涨和各种行政费,对出来开诊所的医生造成巨大压力,一些为了赚钱,转做美容医学。这对于需要一群经验足、有热忱、有爱心的家庭医生行业是巨大耗损。人们找不到让他们放心的家庭医生,也就只好往医院跑。
病人心声
郝俐(50岁):
我儿子脚扭伤了,带他来照X光;家庭诊所没有这样的设施,在综合诊疗所也要等。我住在淡滨尼10多年来,就只有樟宜综合医院这一家,人口增加了,基础设施却没有相应增加。
拉姆(Ram, 53岁,销售员):
我和母亲(73岁)同住,她有糖尿病,一不舒服就来医院。这两三年来,我们已经来看过十一二次急诊,这里就好像她的第二个家。
虽然等候时间很长,但是母亲不介意,反正在家也是看电视,她就是喜欢来医院。
庄彩云(55岁,家庭主妇):
我家婆腹泻,看了家庭医生后还是没有好转,于是带她来看急诊。她需要住院,但是当天没有床位,只好在紧急部门住一晚,我隔天早上再来陪她。政府建更多医院是好,但是找不到人手也没用。
蔡来福(59岁,无业):
我们应该加强基层医疗,让更多情况不危急的病人到社区看医生,只要通过电脑系统把家庭医生诊所和医院联系起来,然后降低家庭医生诊所的收费,病人自然就会分散开来。
Copyright@ 2007-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护士网隶属 威海万方人才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:鲁ICP备17006509号-4
山东省外派护士培训基地 -官方QQ群:279908486(1000人超级群)、243877850(新群)、82799831、103532698
电话:4006707779(全国统一咨询电话) 站长电话:0631-5225621 邮箱:nurse@nursesky.com